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世界情色电影精品鉴赏ⅰ> 第 2 部分阅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2 部分阅读(2 / 2)

不知名的小镇。


史蒂夫孤身一人借着窗外阳光凝视墙上他和马丁安娜在乡间庄园的大幅合照。追忆他和安娜的最后一次邂逅:“那是在机场转机。她和彼得在一起,抱着一个孩子,她没有发现我。她和其他人没有区别”


一幅黑白照片,凝聚着他们曾经有过的片刻欢娱和不安,凝聚着安娜莫名的伤感和永恒的凝视。


作品分析上


毁灭damage


别称:爱情重伤诱惑烈火情人


据小说命中注定改编


导演:路易马勒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 杰里米艾恩斯


出品:英国1992年


本片评分


1。表演*有朱丽叶比诺什和杰里米艾恩斯夫复何求影像*堪称经典。故事*人类最大禁忌的诗化。导演*使各元素都臻于极致。观赏性*情色可以美得令人难以置信。10。综合得分:*****


毁灭是路易马勒也是欧洲电影的绝美之作。


将一部直面人类最大的禁忌乱伦的影片拍得如此精美如此震撼,似乎只有路易马勒这位素以离经叛道而著称的电影家才做得到,似乎只有欧洲人才做得到。


路易马勒,法国“新浪潮”电影的重要导演之一,执导过拉孔布吕西安小家伙以及再见,孩子们等影片。他的作品以新颖的主题大胆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个人风格著称,他本人被称作“电影诗人”。


毁灭是路易马勒的晚期作品。和他的早期作品相比,少了一点个人色彩,多了一点雍容大气。当一位艺术家对他的人生经验已经作了最大限度的挖掘之后,他往往会把视点转向人的内心;当他几乎把人生的感悟说尽的时候,他要超越的就是自己了。这是笑傲人间万事的从容;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了悟。毁灭透过惊世骇俗的乱伦,透过无所顾忌的情欲,将情色归为空幻,将执着化为喟叹,令人不能不为之动容,这才是它的根本魅力所在


这是一部法国电影大师为英国人执导的作品,英法是人文主义的故乡。这样的合作方式使影片的美学追求和叙事表演音乐影像诸元素无不具有欧洲电影的鲜明特点:深沉内敛,无处不在的人文主义精神;个性化的电影追求;节奏沉稳顺畅;叙事深沉细腻;充满诗意的影像风格


乱伦是人类最大的禁忌。路易马勒对这种禁忌的诗意表现主要体现为叙事的人本主义视点。这对20世纪西方艺术家而言是一种自觉。


毫无疑问,路易马勒并不想对男女主人公的乱伦做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式的道德批判,而更注意通过两人近于癫狂的身体对话,在罪与罚痛与快之间体现一种心灵的裂变。并为这种裂变寻求到有意识的,更多的是潜意识的,也就是人成其为人的心理依据。


男主人公史蒂夫是即将入阁的政府部长,置身于个人欲求必须服从社会欲求的文化环境之中。他的妻子英格丽美丽贤惠,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她似乎忽略了丈夫的现在时,而更多地欣赏着记忆中的丈夫,沉湎于记忆的旧课之中。这样的家庭无论多么温馨幸福,已经难掩中年危机,表面上的所谓幸福温馨已经不足以平息心底波澜。正在此刻,女主人公安娜出现了安娜第一次出场的场面调度很像戏剧的场面调度,可见导演和男女主角的深厚舞台艺术经验,她与史蒂夫的邂逅打破了这个家庭的情感平衡。由于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潜意识层面的缘由,安娜更痴迷于现在时的史蒂夫,这种电光石火般的激情,这种一见钟情式的畸恋就是无可奈何的了。


当然,安娜与史蒂夫的邂逅缘于她与史蒂夫之子马丁的恋情,这种恋情又缘于她少年时代的一段情感创伤,这种早期情感经历深藏于她的潜意识层,并支配着她此后的一切情感历险,她和马丁的恋情不过是她少年时代兄妹恋的继续,她对史蒂夫的恋情则明显带有恋父情结的意味,也许在她的潜意识层面上只有这样的恋情才是心灵的最后港湾。


而夹在安娜和史蒂夫中间的儿子马丁始终认为自己的童年太圆满缺少波澜,在父权的荫影下缺少浪漫和激情。成年的马丁其实并未成年,曾经被压抑的本能欲望转化为对事业的狂热。马丁结识安娜之后,对事业的痴迷仍然超过对情感的痴迷。这样的心理结构这样的情感组合注定了悲剧的不可避免,这样的悲剧必然超越道德层面而具有人的意义,具有美的意味,具有诗意。


如果我们承认中国电影家和欧美电影家的电影创作存在着事实上的差距,那么这种人的差距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大的差距。


路易马勒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仅仅满足于简单地展示这样一个颇有一点人本主义色彩的情色故事,因为电影毕竟不是精神分析学说的论文。一部影片无论揭示了多么有价值的思想,如果不能给人以美的体验,那就不成其为电影,不成其为艺术,也就不可能具有摄魂夺魄的美感。 小说上传分享


路易马勒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这个人类的禁忌,在诉说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使每一个电影元素都达到了美的极致。


作品分析下


影片的音乐和音响与情节水乳交融。故事开端,表现史蒂夫和家庭仅有的那么一抹温馨和后来表现岳父家的田园景色时使用了欢愉的钢琴音色;史蒂夫和安娜的爱情主题以沉重不安的大提琴音色表现;史蒂夫和安娜最后一次做爱,导致马丁惨死的主题则使用了小号的音色,那样凄厉,那样惊悚,那样不安;影片结尾,随着史蒂夫最后一句内心独白结束,由大乐队演奏的弦乐和主人公的心潮一起涌起,那种永世的哀痛,那种不可言说的遗恨,令人不忍卒听。还有,史蒂夫和安娜在巴黎的一座教堂下,伴着教堂的钟声做爱这种将声色和灵魂堕落与圣洁的激荡以钟声凝聚在特定时空的处理,令人震撼,令人无法忘怀音乐和电影都适于表现人的潜意识,作为一位电影大师,路易马勒当然不会把音乐和音响仅仅当作烘托气氛渲染情绪的辅助手段,而是当作叙事的有力语言。


影片的摄影堪称经典。光线构图,几乎每一个镜头都让人想起安格尔伦勃朗的经典画作。影片的内景都是暖调,与温情情欲主人公的心境十分吻合。外景则绿得发鲜,有如油画。英国人透过镜头选取的生活场景总会让你美得心都颤抖,他们又善于把悲剧放在绝美的场景中展开,这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电影自觉,一种电影传统。我们就在这美的极致中体验着男女主人公的没有结果美丽的现实和悲剧的预示形成鲜明的反差,越美越令人难以承受他们命运的凄楚和悲凉


他们呈现出的美是高贵的古典的,他们表现美的技法和修养则是古典与现代的奇妙融合。欧洲电影的确是文化的电影美的电影。


影片的两个主角由英法两位世界级表演艺术家杰里米艾恩斯和朱丽叶比诺什分别饰演。朱丽叶比诺什: 37岁,独女,出身于演艺世家。上世纪80年代曾主演戈达尔的万福,玛丽亚,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英国病人。1996年凭英国病人获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


杰里米艾恩斯:生于1948年,是一位有着丰富表演经验的戏剧演员。电影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洛丽塔魂断布拉格等等。曾获欧洲电影表演终身成就奖。


毁灭是朱丽叶比诺什第一次在英国饰演的两个角色之一。她后来认为自己的表演“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作为一个法国人“用另一种语言工作实在不容易”。我们看到,在这部影片中杰里米艾恩斯的光彩的确或多或少遮蔽了朱丽叶比诺什。然而,她那种集天使与魔鬼yín dàng 与圣洁于一身的神奇魅力,那种与生俱来的高贵与忧郁都是不可替代的。作为欧洲最负盛名也最美丽的女演员之一,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角色常与情色相关,对此她认为:“如果不是从塑造人物的因素出发,而是为了兜售影片,为了色情而色情,那么,我坚决拒拍。拍情色戏需要极大的勇气。如果确实因为故事需要,我并不排斥。”


杰里米艾恩斯在本片的表演就不是一个“好”字所能概括的了。史蒂夫这个角色有着极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台词少,戏剧动作小,表演难度极大。但是杰里米艾恩斯仍然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觉把这个角色演绎得极为传神,极其令人信服。有一场戏:史蒂夫和安娜第一次偷情之后,儿子马丁突然求见父亲,史蒂夫以为事情败露,内心忐忑不安,在幕僚面前强自镇定,等到父子见面,马丁并不知道他和安娜偷情,史蒂夫立即满怀释然。转瞬之间情绪发生多层变化,而又不着痕迹,举重若轻,令人叹为观止。


朱丽叶比诺什和杰里米艾恩斯在本片的合作堪称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尤其是做爱戏,两人那种即兴发挥那种忘我投入那种默契和谐,真是酣畅淋漓,荡气回肠。他们的表演是本片最夺目的一道亮色,是一种真正的美的体验。


毁灭以三个女人的三句话和一个男人的一句话串联起主人公的全部情感历程,结构严谨巧妙大气。


第一个女人安娜。


史蒂夫无法忍受儿子马丁和安娜巴黎约会的煎熬,雨天求见安娜,向她摊牌,要离开妻子和安娜朝夕相伴,共效鱼水之欢。安娜告诉他:“这样做,你将失去亲生儿子,失去妻子,毁坏你和妻子建立起来的一切。而你已经得到我,没有必要采取这种极端方式。”由此,两人的暧昧关系得以继续。


第二个女人安娜母亲。


参加女儿和马丁的订婚聚会之后,她恳求史蒂夫:安娜和马丁在一起,有可能新生。你要及早退出。而史蒂夫听从劝告,与安娜断交的结果反而激起两人更加无可遏止的情欲,最终导致马丁惨死。


第三个女人史蒂夫之妻英格丽。


马丁死了,英格丽质问丈夫:“每人心中只有一个人。对我是马丁;对你是安娜;对安娜呢”


接着,英格丽袒露前胸问丈夫:“你曾经爱过我吗而且,有这个还不够吗”


她的第二个问题说明:儿子的惨死仍然没有使她明白家庭悲剧的根源。


她的第一个问题恰恰是这个故事的不成其为答案的答案。


一个男人史蒂夫。


影片结尾,史蒂夫孤身一人沦落小城。面对着自己和马丁安娜合影的大幅照片;他在内心倾诉着那种无以言说的永恒思绪:马丁死后,史蒂夫曾与安娜在机场这个人生的聚散地最后邂逅。他发现安娜和当年导致她哥哥自杀的第一个情人在一起,抱着一个孩子。两人擦肩而过,安娜没有发现史蒂夫。史蒂夫的最后一句内心独白是:她和其他人没有区别


这样的叙事这样的结构在一步步地把悲剧推向高潮的同时,也把一个巨大的人生悖论推到我们面前。面对这样的结局我们似乎已经无需用对错是非情仇和遗恨来评说了。也许,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循环也许人生本来就无需言说也许正因为毁灭呈现了这种人生的无奈才美得令人心痛


假如有一天地球真的被洪水淹没;假如那一天真的有一艘诺亚方舟载我们逃生;假如逃生时真的只允许我们带走一部“情色电影”,一定带毁灭。


路易马勒在本片体现出的主要风格要素:


1。对人类情感的诗化思索和大胆表现。


2。镜语的诗化。


3。表演有节制,又酣畅淋漓。


4。对下意识的成功运用。


5。音乐和音响是叙事的重要语言。


'小说'巴黎最后的探戈上


这是1月的某个早晨,在凡尔纳大街上,保罗边走边四处环顾着,近一个时期以来,他走在街上的时候,总像是在四处搜寻着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这是怎么了。


他冲着天桥上疾驶而过的火车骂了句脏话,他觉得火车发出的剧烈的声音击中了他内心的某个部位,使他感到一阵疼痛。


这时,街角走来一个叫珍妮的年轻女子。她有着一头浓密的浅色头发,超短裙下露出两条长腿。她加快了脚步,因为她知道,街对面的保罗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她不喜欢男人这样的目光。欲望全都是欲望


当她走到一个楼角处的时候,墙上的一张告示吸引了她,上面写着“五楼住房出租”。


珍妮走进一家酒吧,给母亲打了个电话,然后来到了租房处,守门人不耐烦地摘下挂在墙上的钥匙,给她开了门,让她进去看房子,自己则离开了。


这套房子很和珍妮的心意,她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她一直想一个人独居在这座城市的某个地方,这一天终于来了。


珍妮向房间的中央走了几步,突然发现与窗口相对的那面墙上隐约有个人影在晃动,她一下子紧张起来。


“谁在那儿”她说。


对方没有回答。


她走过去才发现正是在街上遇见过的那个男人。


她没有和他说话。他们都沉默着。


他们在这套住宅里徘徊,沉浸在毫无成效的探寻中。


他俩的路线相互交叉着,从一间房子到另一间房子,相互间仿佛视而不见。


电话铃响了起来,珍妮在卧室里,保罗在客厅,都拿起了听筒。


保罗说:“喂,已经晚了,租出去了。”对方挂上了电话。他小心翼翼地把听筒放在地上,然后推开卧室的门,致使珍妮猝不及防。她还把听筒贴在耳朵上。她掩饰地说:“你决定了决定租下”


“现在我不知道你喜欢吗”保罗反问道。


珍妮站了起来,保罗拉住了她的手,帮她站起来,他们的手没有分开。


这是一种接触,是在此前他们回避的一种接触。


珍妮说还得考虑一下。保罗朝外走去。珍妮的目光一直盯着他,看着他消失在门外,她听到了关门的声音。


他大概走了。珍妮在心里这样说着。


但是,当她准备离开时,突然又看到了他。“我以为你走了。”


“我只是去关门。”保罗说。


他们的目光对在了一起。


她承受不住他的目光,她觉得那目光里有一种让她心颤的东西。她的身体里发出了一种声音,她努力地让自己转过身去背对着他,她默默地站在那里。这仿佛是某种许诺,但同时又是拒绝。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保罗突然从身后抱住了她。


他们的嘴吸在了一起,像两只动物一样在厮咬着,很快他们的躯体相互寻觅着倒在了地上。做爱的过程像是一场战争,简捷而火爆,他的肉体成了她肉体的一部分。


他们的嘴唇轻柔地相互触及结合,紧紧相咬,忽而紧张而不自然,忽而松弛而柔软


走出大楼,他们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什么,就在沉默中告别了。


他们朝着相反的方向离开。


珍妮匆匆赶到了火车站,路上,刚刚发生的那一切就像电影一样在她的脑海中闪动,她觉得自己仿佛刚刚从一场春梦中醒来,她甚至还在心里偷偷地笑了一下。


她的男朋友汤姆一见她,便和她拥抱在一起,但同时又指挥着摄影师跟着他,拍下了他俩的镜头。原来他正在拍一部影片。


汤姆告诉她:“我在拍一部名叫姑娘的画像的影片,我向电视台推荐,他们接受了那姑娘就是你。”


“你应该事先告诉我。”珍妮不满地说。


第二天,珍妮又来到了那个房间,房间里没有人,她回忆着昨天在这里发生的一切,突然觉得自己真是不可思议。几个搬运工把家具搬进来了。他们搬完后,保罗才进来。


保罗若无其事地看着她,似乎她在场是件很正常的事。


珍妮说自己是来还钥匙的。


保罗并没有听她说。“这有什么关系请把外套脱了吧,帮帮忙,把这些凳子拿过来放到这儿。”珍妮服从了。 小说上传分享


保罗的口气不容她另作选择,珍妮想离开,却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卧室。保罗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他走向她


做爱是不可避免的了,其实这也是珍妮潜意识里所期待的事情,她毫不犹豫地迎接了又一次的疯狂。


珍妮觉得保罗身上有一种她从未体验过的力量,那是一个年轻男人身上永远也不会有的力量,就像一列喷着热气的火车碾过她的身体


'小说'巴黎最后的探戈下


在一个旅馆的房间里,一个女人正在一个皮箱里翻找着什么。她是保罗的岳母。她一见保罗,显得特别激动。


“我坐头班火车来的保罗,多么可怕呀”她哭了起来。


保罗的妻子自杀了。


保罗告诉她,事情发生在半夜里,罗莎是用剃须刀自杀的。


岳母对保罗说:“你知道爸爸说了些什么我的小女孩一向是幸福的。你对她做了些什么她为什么杀死自己”


“为什么永远也无法知道。”他说。


保罗把岳母一个人留在了屋里,独自一个人离去。


在巴黎郊外的一座整洁的白色建筑旁,汤姆又在忙着拍摄他的影片了。但拍摄到一半时,珍妮突然跳起来说:“今天就到此为止吧,我急着去赴一个业务上的约会。”说着,她便离去了。


在出租房里,珍妮又和保罗见了面,当那疯狂的一切都结束的时候,他们躺在床上谈论着童年的往事。


正说着,门铃响了起来。


他们都有些紧张。


保罗正准备走向门口,珍妮猛地扑向他:“我们不是事先有约吗谁也不能看见我们在一起。你可以打死我,那么谁也不会知道这些。”


保罗用双手搂住珍妮的脖子,开玩笑地掐她,并在她的耳边喃喃低语:“外面的人是耳聋的。”


旅馆里,保罗的岳母为窗外传来的萨克斯管吹奏出的音乐搅得心神不定:“这音乐这音乐让我无法忍受。”


保罗说:“在这里干什么都行。这里可以藏身,可以吸毒,可以奏乐。”


话音刚落,门口响起了敲门声。


保罗去开门,只见一个男人站在门口。对方抬了抬帽子,很有礼貌地向保罗的岳母问好。岳母问保罗:“他是谁”


保罗告诉她,他叫迈克尔,是罗莎的情人。


几天之后,珍妮来到出租房,她惊讶地发现,房里的家具已全搬走了,只有一台红色的唱机孤独地躺在地上。


珍妮去向守门人打听,守门人告诉她,她不认识那个人。


珍妮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复杂,有一种忿恨和被欺骗的感觉。


她很快来到了大街上,她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她静静地站在一个楼角处,心绪不宁地看着街上的行人,不知过了多久,珍妮突然听到了身后的脚步声。她正要离开那楼角的时候,一只手抓住了她,原来是保罗。


“我又来了。”


珍妮挣脱开他的手:“一切都结束了。”


“是的,一切都结束了,但随后一切又重新开始。”保罗望着她一字一句地说。


珍妮又一次选择了沉默。


保罗告诉她,他45岁,鳏夫,有一个小旅店。他曾经是一个冒险家,后来结了婚。他的妻子自杀了。如果没有遇见她,他的生活将会很艰难


保罗带着珍妮来到酒吧,这儿正在进行一场小型探戈舞比赛。评委们坐在一张长桌旁审视着一对对背上贴着号码的舞者。


保罗显得很激动,他举起酒杯对珍妮说:“我想告诉你,我爱你让我们一起跳个舞吧。”说着保罗抱着珍妮走进舞池。


评委会主席试图阻止他们:“走开你们干什么这可不行。”


保罗高声地说:“这是爱情始终”


“这儿有什么爱情到电影院去讲爱情吧。”评委会主席也嚷嚷着说。


保罗和珍妮回到小桌旁,珍妮突然忧郁地对他说:“一切都结束了。我们以后永远不会再见了,因为我要出嫁了。”


说完,她匆匆离去。


但保罗很快跟了上来。


珍妮快到家门口时,保罗仍然缠着她。


珍妮说她要叫警察了。但保罗却说:“现在我找到了你,而且我爱你。我知道你的名字。”


珍妮走进房里,取出一把手枪,哭着对着保罗。


保罗望着珍妮,他甚至还笑了一下。


终于,她开枪了。


保罗摇晃着向前迈了几步,倒下了。


珍妮对随后赶到的警察说:“我不知道他是谁。他在街上跟踪我,想对我施暴。我不认识他,不知道他的名字”


作品分析


贝尔托鲁奇是那种认为一部影片始终是探索某种更为个人化更抽象东西的一种方式的电影家。“我将摄影机视为另一种形式的笔,我用它写出诗篇。在我看来,我独自创作影片,我是影片最严格意义上的作者。”


贝尔托鲁奇曾经是意大利电影大师帕索里尼的助手。1962年,23岁的贝尔托鲁奇开始独立制片,以革命之前一片蜚声影坛,被称为“60年代意大利导演中最有才华和最出乎意料的一人”。20世纪70年代之后,他力图通过电影表现涉及人类普遍意义的问题,比如法西斯主义生死观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孤独寂寞等等,并在电影中侧重心理分析。1972年,他的巴黎的最后探戈获得极大的反响,他被誉为意大利电影“承上启下的人物”。1987年,他的末代皇帝又引起了全球的瞩目,之后他拍了“东方三部曲”的另外两部影片遮蔽的天空和小活佛。


巴黎的最后探戈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贝尔托鲁奇关于一部影片始终是探索某种更为个人化更抽象东西的一种方式的电影观。


影片表现20世纪现代人的邂逅,以及由这种邂逅引发的现代人的重新寻找与重新定位。影片的两个主角保罗和珍妮在相遇时都没有名字,保罗更是拒绝确认:“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你我都没有名字。”他们由性相识,并企图通过性的交往最终确认自我,结果正如美国影评家杰费希尔所说:“这部影片主要关心的是若干人企图改变自己生活中的现实及改变他们身边其他人的生活的尝试。他们的尝试失败了,而这一失败又使他们面对自己生活中死亡的存在。”


20世纪是人类经历两次大战,以及长期极权统治,面对空前的精神孤独与寂寞而苦苦寻觅的时代。保罗和珍妮的孤独与寂寞是时代的孤独与寂寞;保罗和珍妮的寻觅是时代的寻觅。只要人类这种本能的寻觅没有终止,他们的寻觅也就没有终止,这是一种无解的孤独与寂寞。贝尔托鲁奇以两个人的情欲诉说着人类的话题。 小说上传分享


影片中的珍妮和保罗象征着现代社会中的两代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价值观,但是他们同样空虚孤独。珍妮拒绝男友为她拍电影,拒绝男友的感情,她对现代文明似乎心理准备不足,她宁可去感觉保罗这个45岁的鳏夫身上那种她从未体验过的原始情欲力量,那是一个年轻男人身上永远也不会有的,这种原始的情欲力量就像一列喷着热气的火车碾过她的身体,但是她最终还是要面对出嫁,她还是开枪打死了保罗。她告诉他:“一切都结束了。我们以后永远不会再见了,因为我要出嫁了。”然后她开枪。保罗在妻子自杀后与珍妮邂逅,他知道,如果没有遇见她,他的生活将会很艰难。两人以为通过歇斯底里的性行为就可以消弭孤独与寂寞,得到一丝人生的希望,结果他们仍然要面对死亡。


影片抒发了贝尔托鲁奇在20世纪60到70年代欧洲左翼文化运动中产生的迷惘。那是一代人的迷惘和困惑。拍巴黎的最后探戈之前,贝尔托鲁奇曾经说,他已经颓废,几乎处于一种绝望的状态。他用这部影片反映自己对现代人追求的“自由”“逃避”和“自我探求”的冷峻剖析和反思。这也奠定了他的导演风格和主题,他一直在探讨乱伦背叛弑父孤独幻灭和负疚的心理。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着力剖析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保罗的“自我”,他力图摆脱世俗的一切,包括道德宗教思想规范和其他社会束缚,而去寻找一个完全属于“自我”的境界;另一个就是导演的“自我”,也就是说导演对保罗这种“自我”的评价,他认为这种“自我探求”到头来只是一种虚幻。


巴黎的最后探戈虽然是意大利电影,但最开始却是在美国轰动起来的。1973年,它在美国公映,之后参加了第10届纽约电影节,主演马龙白兰度凭本片获得美国纽约影评协会最佳男主角奖。导演贝尔托鲁奇也受到观众的赞誉,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大导演。


但是,巴黎的最后探戈在故乡意大利却遭到普遍抵制,舆论要求禁映这部“yín 秽”影片,年底公映之后它依然遭到无穷无尽的诉讼,直到1987年,罗马教廷才解除了对影片的指控。


当年的禁映是有社会背景的,与美国当时的“性解放”不同,意大利那时甚至还没有离婚法,宗教传统根深蒂固的意大利当然不能允许它的公映,因为从正统角度观看这部电影,镜头用了自然主义的手法,将那些赤裸裸的性爱场面完全地展现在电影画面上。最重要的是,一个老男人竟然可以和一个在年龄上能做他女儿的陌生女人做爱,而且还是萍水相逢就如此大胆,这在意大利当局和教会看来,无疑是教唆人们伤风败俗。


巴黎的最后探戈的镜语也十分现代,几乎无特技,无剪辑。贝尔托鲁奇依靠天衣无缝的从容镜头,干净有效的段落以及令人信服毫不花哨的剪辑,展现出一种直截了当的风格。影片的光效和构图也精炼现代,摄影机的运动与人物的潜意识十分吻合,“就如影片的一个看不见的真实人物这源自一种与人物有着亲昵关系的愿望,希望此后这会变成人物之间的亲昵关系。”


无论技术艺术,巴黎的最后探戈都是20世纪电影的经典。


男主角马龙白兰度是美国著名的“方法派”演员,这类演员包括保罗纽曼达斯廷霍夫曼等等,他们的表演风格就是高度纪实和即兴的发挥。马龙白兰度演过不少经典电影,欲望号街车和码头风云让他享誉影坛。1971年,他主演的教父更是让他成为世界级的实力派影帝。


贝尔托鲁奇在本片体现出的主要风格元素:


1。现代人的重新寻找与重新定位。涉及现代人类社会普遍意义的生死孤独寂寞等等。


2。探索某种更为个人化更抽象东西的一种方式。侧重心理分析。


3。无特技,无剪辑。干净有效的段落以及令人信服毫不花哨的剪辑,展现直截了当的风格。


4。光效和构图精炼现代,摄影机的运动与人物的潜意识活动配合得天衣无缝。


'小说'卡里古拉上


清晨。


薄雾弥漫,朝阳透过森林映照着白色羊群。一对青年男女迎着羊群追逐着,欢笑着,在森林中穿行,在薄雾中穿行,洁白的轻纱薄如蝉翼随风飘舞,露出美丽的躯体,犹


请收藏:https://m.biq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