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山海经译文注释全本> 分节阅读_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_2(1 / 2)

地,内容多记山川地理,奇异的动物、植物、


矿物,祀神的典礼和祭品、祭器,有时亦写诸山山神的形貌、职司和神力;


海外经四篇,地理范围较山经为广,内容多记海外各国的异人异物,


也记载了一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刑天断首等;海内经四篇,


不仅杂记海内的神奇事物,如昆仑景象、建木形态、巴蛇和贰负等状况,同


时兼记一些国家和民族,还写帝王的世系,器物的发明创造,如帝俊的后裔


番禺发明舟,吉光发明车,晏龙发明琴瑟,又均是最早的锻工,炎帝的后代


鼓延发明钟,并且作了乐曲等等。


古时学者大都认为山海经是夏禹、伯益所作,今天看来此说纯属无


稽之谈。无论是从其包罗万象的内容上看,还是从各篇成书时间早晚不一上


看,山海经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是集体编述而成。因为山海经的


内容非常广泛,是民间个人无力完成的,即使一个氏族部落的领导集团也只


能编成其中的一部分。由于受古时地域、交通条件的限制,一个部落不可能


了解到各地的情况。所以,只能通过巫师口耳相传累积,在大一统的后世将


其加以整理成书。而早期巫师的职责,决定了他们文化知识的结构,大凡天


文、地理、历史、宗教、生物、医药、帝王世系及重大技术发明等等,无不


知晓,故山海经的内容十分驳杂。


山海经是知识的山,是知识的海,并以它广博、丰富的内容和奇特、


高超的想象力为古往今来的人们所称道、所叹服,因而它不仅是广大社会科


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对象,而且也是广大读者朋友获得许多古代


文化、历史、民俗等知识的宝库。此书所记的山、水、国、民族、动物、植


物、矿物、药物等,除大部分是殊异的而外,也有一部分是常见的。然而,


无论其是殊异的还是常见的,都是上古历史、地理、风俗的一个侧面。所以,


要了解古代的山川地理、民俗风物、奇兽怪鸟、神仙魔鬼、金玉珍宝、自然


矿物、神话故事,不可不读山海经。而且,山海经也为人们了解自


然知识和古代某些充满巫神祈祷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尤其是山


海经中所保存的为人们所熟知的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羿射九日、禹鲧治


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传说,不仅是以幻想的形式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


盾,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以积极鼓舞;而那些如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月亮每


月的圆缺盈亏、一年四季的寒暑变化等有关自然界的记述,不仅仅是上古人


要为解释自然现象而作,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以探索的勇气。诸如此类,真可


谓有永久的魅力


然而,由于山海经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写成于一时,文字记载


上本已疏略简乱,再加上流传时间久远,所以,讹误衍脱、增削窜改的情况


很多,使人不便阅读,往往难以理解,需要做一些校勘疏通的工作。但考虑


到本书为一部普及性读物,在于简明,不宜进行繁琐考证,故采取通便之法,


既能保持原文面貌,又可校正理顺文字,还要不必列出校勘记。这就是:凡


遇讹文,即标以圆括号,后面补上改正之字,并标以方括号,表示更正,如


南山经鹊山条中的“其状如穀而黑理”一句,“穀”为“榖”之讹,于


是校正为“其状如穀[榖]而黑理”;凡遇衍文,即标以圆括号,表示删


除,如南山经最后一条中的“一璧稻米”一句,在上下之中读不通,实


为衍文,于是校正为“一璧稻米”;凡遇脱文,即标以方括号,表示增


补,如南山经柢山条中的“又东三百里柢山”一句,“三百里”下脱一


“曰”字,于是校正为“又东三百里[曰]柢山”。凡作如此校正的文字,都


是有可靠根据的,是在吸收古今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明人王崇


庆,清人王念孙、何焯、吴任臣、汪绂、毕沅、郝懿行,今人汪绍原、袁珂


等,其中尤多得益于袁珂的校勘成果。又山海经中每多异读字、通假字,


难识难读,故随文用拼音注上音,而且不避重复,以方便今天的青年读者。


本书的注释本着通俗易懂的原则,避免繁征博引,力图简明扼要,以疏通文


义为主。注释中所据成说,主要出自晋人郭璞的山海经传、清人郝懿行


的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的山海经校注。另外,也间出己意,以发


明前贤所未逮者。如遇似是而非之说,或几种说法均可通,却难决断,则于


注释中列出,以供读者鉴别择取。如遇意义不明,又无旁证可求之处,则仍


存其疑,不做臆解,以求慎重。除个别情况外,不做重复注释。本书的译文,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尽量避免以释代译。


山海经的版本很多,其中注释本也有数种,如晋人郭璞所撰山海


经传、明人王崇庆所撰山海经释义、清人吴任臣所撰山海经广注、


清人郝懿行所撰山海经笺疏等,都是较重要的。其中尤以郝注本为集大


成之作。他针对前人研究山海经,尚存“辨析异同,刊正讹谬,盖犹未


暇以详”的情况,于是博采众家之长,“作为笺疏。笺以补注,疏以证


经计创通大义百余事,是正讹文三百余事,凡所指擿,虽颇有依据,仍


请收藏:https://m.biq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